展品《空气螺旋》及其相关手稿 张文静摄 达芬奇乐于观察鸟类,并醉心于飞行器的研制。
第二十三条 科技部、财政部以外的理事会成员每届任期为三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第八条 鼓励地方政府投资基金与转化基金共同设立子基金。
科技部、财政部加强组织指导,督促做好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第三十条 转化基金建立公示制度。理事会通过理事工作会议审核子基金设立方案,定期召开年度全体会议为转化基金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等。财政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组织重点绩效评价。第二章 子基金 第七条 转化基金与符合条件的投资机构共同设立子基金,为转化科技成果的企业提供股权投资。
第十条 子基金应以不低于转化基金出资额三倍且不低于子基金总额50%的资金投资于转化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科技成果的企业。第二十六条 转化基金建立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科技部负责科学设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开展绩效监控。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科院纪检监察组、院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来源:中科院院网 发布时间:2021/11/7 22:06:38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科院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 研究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11月5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李克强总理、刘鹤副总理关于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研究部署加强中科院新时期基础研究工作的重点举措。侯建国要求全院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决策部署与深入学习贯彻两院院士大会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增强推动基础研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要抓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贯,出台务实有力的政策措施。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并交流学习体会,就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提出要求。
与会同志一致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以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十条为契机,狠抓落实、务求实效,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会上,中心组成员交流了学习体会。侯建国强调,基础研究是中科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在中科院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侯建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基础研究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基础研究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的努力方向、基本思路、依靠力量、目标任务,为中科院新时期加强基础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发布时间:2021/11/7 20:44:3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已出舱 【转发祝贺。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王亚平成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在舱内的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在舱内的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王亚平成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北京时间2021年11月7日,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再次出舱。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发布时间:2021/11/7 20:44:36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已出舱 【转发祝贺
硬核指标性能 SDGSAT-1的成功发射并运行,是中国科学院集成优势研究力量和资源,系统深入开展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工作的结果。地球大数据可促进理解地球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和发展演进过程,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多年来,虽然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与评估的数据显著增加,然而,在数据的空间覆盖和及时性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缺口。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落实习近平主席致CBAS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贺信精神、体现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具体举措。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此外,SDGSAT-1卫星的多光谱载荷分辨率为10米,适合海岸带、近海环境探测。
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805所)研制,此次任务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8次飞行任务。郭华东提出了SDGSAT-1卫星的美丽愿景。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希望形成国内外现有卫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列科学卫星协同互补观测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和评估提供系统性支撑。
在实现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发展了中国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集、全球大型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集等多个数据集,并开展湖泊水体透明度、农作物用水效率指标的全球示范应用,研究成果为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国数据集提供了补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监测和评估SDG 6目标实现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共赴美好未来 为什么需要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大数据究竟为什么如此重要?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利用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
以上数据缺口对实时监测各目标进展及评估区域间差异造成了阻碍。同时,具有很强的时空关联和物理关联,具有数据生成方法和来源的可控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首席科学家郭华东表示。通过三个载荷全天时协同观测,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将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行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是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卫星1号对地表进行宏观、动态、大范围、多载荷昼夜协同探测的优势,研究城市化水平、人居格局、能源消耗、近海生态等以人类活动为主引起的环境变化和演变规律,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领域的研究。SDGSAT-1卫星的热红外载荷为30米分辨率,具备目前全国最高空间分辨率,300km量级的幅宽,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地表的高精度长波红外数据,实现对城市发育和空间格局的精细刻画。此外,还将在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加强各国抵御和适应气候相关的灾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预防和大幅减少各类海洋污染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需求开展监测和研究。科学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
同时,拥有月球定标、黑体变温定标、LED灯定标、一字飞行定标等星上和场地定标模式,保证了精确定量探测的需求。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数据库显示,仅有少数几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数据覆盖超过了80% 的国家,且对于大部分目标而言,数据存在严重的时间滞后。
希望与国内外的科学家一起,充分利用SDGSAT-1卫星对地表进行宏观、动态、大范围、多载荷昼夜协同探测的优势,通过全球数据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共享共用,为缩减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做出贡献。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7 11:13:2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郭华东院士讲述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前世今生 它是人类在地球上活动的侦察员,通过三大载荷利器全天时协同观测,观察人与自然如何交互作用,精细刻画着人类活动痕迹的点点滴滴。
它是服务联合国2030年议程,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首个太空中国代表,以开放的胸怀实现数据全球共享、共用,为缩减可持续发展的不平衡和缩小区域间的数字鸿沟提供帮助,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数据支持。这些,通过SDGSAT-1产生的数据可以实现。